9月23日至24日,李家洋、杨维才、曹晓风、钱前、种康和陈温福等6位院士领衔,200余名海内外专家齐聚东营会堂,共同参加第四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交流盐碱地种业创新最新成果,为喜迎丰收的东营送上了更好提升粮食产能的“智慧秋风”。
讲科学是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必然选择
“高效开发利用盐碱地,必须尊重科学规律。”论坛一开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就着重讲了科学的重要性,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和信息理论、技术、方法,全方位地开展耐盐碱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实施科学举措,坚定不移地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走上主讲台,向与会者分享《种稻与盐碱地利用和黑土地保护》《耐盐碱小麦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麦类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图位克隆及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等前沿成果报告,为东营下一步的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写入了更多科学注脚。
“以翅碱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海滩退化为例,看表象,是由于土壤盐分增加,但科学研究后就会明白,这其实是水、盐、蟹、土四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济南大学教授、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刘骁勇在报告后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盐碱地的治理与保护,必须坚持科学方法、系统观念,推动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启迪不止于此,土地肥力保持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种水稻这一实现粮食、黑土地、湿地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着眼选种育种,山东农科院海外引进领军人才小松田隆夫给出了深入研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图位克隆,推动分子设计与种质快速驯化的“农科院答案”。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一个个前沿方案,一场场精彩发言,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科学赋能,东营的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未来已经到来。
用科学是“从1到N”的东营实践
如果把科研成果产生过程比作“从0到1”,当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便能达到“从1到N”的效果。
用科学支撑盐碱地种业创新与产能提升,黄河尾闾正缔结越来越多的丰硕果实。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盐碱地种业创新作为重大使命,充分发挥省黄三角农高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科技、人才优势,依托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知名院所高校,推进‘平台、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建设,在盐碱地种业创新上取得积极成效。”23日,在论坛开幕式上,东营市领导如是说。
诚如斯言!从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技术中心,到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盐碱地农业试验站、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实验站、中国农科院试验基地……24日的考察调研中,与会院士专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一路议,纷纷表示对东营市用科学方法推动盐碱地种业创新有了新的认识。
数据记录着变化,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搭建四个一科技创新体系,以科学方法打造“良田”、培育“良种”、实施“良法”、推出“良品”,全区水稻亩产从2013年的400多斤增长至2021年的1000多斤,在含盐0.5%的地块上选育的2个耐盐碱大豆良种品系亩产达到264公斤,并孕育黄河口大米等多种农作物,建立起我国唯一的耐盐牧草长穗偃麦草遗传资源库。
“立足盐碱地实际,加强耐盐碱植物品种选育及核心技术共管,探索出一条以种业创新为引领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为全国乃至世界盐碱地区和其他障碍性土壤地区作出示范。”市科技局局长张晓慧表示。
借外脑是本次盛会的又一收获
“请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教授弗拉森科·弗拉基米尔、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院孟凡华、东营日盛公司总经理蔡福荣,就‘小黑麦示范推广项目’签约。”
“请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亚历山大·格尔凡和鲁东大学教授、东营基地主任赵英,就‘外国专家项目’签约。”
……
本次论坛,让人深感收获满满的不只是院士专家们的精彩发言,更有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合作签约。两天时间里,9个项目集中签约,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落地东营,为苦练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内功”的东营引入了强力“外脑”!“借助专家们的智力支持,我们有信心种植出更优质的黑小麦!”蔡福荣说。
引入外脑,渴求人才,这次论坛上,张晓慧代表我市向与会院士专家发出了诚挚邀请。他说:“今天的东营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渴望创新,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参与到东营建设发展中来,东营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搭建更好的平台,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优的环境,与广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共抢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借着论坛“秋风”,东营市的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喜迎丰收,向全市各个角落播撒下“加强与院所、高校、企业全方位合作,全力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地”的“种子”。这些“种子”扎根地下,疯狂吸收养分,即将,破土参天!
董事长
董事长
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