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林

更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深耕东营15年 把“论文”写在盐碱地上

      今年已经是王建林在东营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的第15个年头了。从2008年开始,王建林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奔走在田间地头荒滩,开展耐盐碱品种选育、盐碱地改良利用等工作。多年来,他较早的摸清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格局,揭示了不同覆被条件下水盐运移规律,并研发了盐碱地快速脱盐方法,根据土壤盐渍化程度和水资源供给状况,绘制了农作物布局区划图,掌握了东营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第一手资料,优化了适宜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的种植结构。

      水稻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王建林一直致力于耐盐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如果有淡水,盐碱地种地就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少用水还能把盐碱地种成好地。”在他看来,在水资源趋紧的情况下,水稻品种的选育方向也要进行调整。鉴于东营市的盐碱地,虽然淡水资源紧张,但微咸水资源是充足的。他认为,在当前资源禀赋和承载力条件下,水稻品种选育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具备高耐盐性,可以大幅度使用微咸水灌溉;二是水稻的生育期要适宜,利用7至9月的自然降水就能基本满足用水需要,完成生长发育结实灌浆,大幅度节约淡水资源;三是盐碱地种植要走高品质路线,以品质的提升弥补产量的劣势。

      王建林告诉记者,去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耐盐粳稻新品系“盐黄香粳”在含盐量6‰的土壤里,利用3‰左右的微咸水灌溉,亩产达到515.31公斤,“产量不算高,但外观品质达到了一级米的标准,具有高耐盐性、高抗倒伏、香味浓郁、粒型细长等优点。”目前,“盐黄香粳”已经进入生产试验环节,也是品种审定的最后一环,预计明年通过品种审定,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就是这次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上,王建林团队与正大集团签订了在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5000亩“盐黄香粳”示范种植的协议。

      多年的东营盐碱地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让王建林既怀感情更负有责任,“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我们要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在盐碱地上开花结果,把盐碱地变成金土地。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科研资金的投入,不断创新科研成果,力争3至5年取得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大突破。”

农产品品牌

更多

最新采购

我也要出现在这里
  • 一邦黄河口大米
  • 来自黄河口生态大米
  • 采购黄河口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