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春

更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大力发展盐碱地生态草牧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到东营考察调研,强调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拓展18亿亩红线耕地以外的5亿亩的盐碱地资源,坚持主粮与饲料粮并重,依据‘宜粮则粮、宜草则草’发展盐碱地农业是解决我国大粮食安全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在论坛上,景海春围绕盐碱地生态草牧业主题,作了专题报告。

      景海春认为,选育和发展耐盐碱作物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而在东营地区开展盐碱地资源的利用新模式,将为盐碱地农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据他介绍,盐分是影响牧草水分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是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典型规律。为此,中科院前瞻布局生态草牧业先导专项,围绕李振声先生提出的“滨海草带”原则,开展不同盐分梯度饲草品种选育与规模化种植,发展新型饲草加工技术,耦合东营大型养殖企业,初步形成“种草——制草——养畜”为核心板块的盐碱地生态草牧业产业链条,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新的范式。

      目前,景海春和他的团队,已经在东营多地开展草牧业技术示范,筛选出多款耐盐碱牧草,如长穗偃麦草、甜高粱、田菁等。其中,“长穗偃麦草可在6‰盐分的土地中较好的存活。”同时,科研团队还在东营市开展了多项耐盐碱牧草新品种选育、耐盐碱牧草高产栽培技术研发工作,并积极推进高效草粮轮作、林草间作等盐碱地草牧业科技示范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截至目前,景海春团队已在东营市与胜大生态林场、一邦农业、润松农业等多家农牧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草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科技成果在东营当地落地转化,助力企业打造品种选育、高产栽培、优质饲草加工等一体化的盐碱地特色饲草产业链条,支撑企业转型升级和效益提升。

农产品品牌

更多

最新采购

我也要出现在这里
  • 一邦黄河口大米
  • 来自黄河口生态大米
  • 采购黄河口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