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给中国大豆“嵌入”高产耐盐碱基因
我国大豆栽培已有5000多年历史,但当前,过高对外依存度对我国大豆产业形成极大的冲击。
在论坛中,田志喜一开始就提及,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30%以上的油脂和70%以上的蛋白资源,“大豆危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深入挖掘盐碱大豆种质资源,培育耐盐碱大豆新品种对提升我国大豆产能有重要意义。
针对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田志喜于2018年来到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含盐量0.5%的盐碱地上,采用完全天然雨养的模式对14000份大豆种质材料进行了连续五年的筛选。其中,团队围绕大豆功能基因组,利用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系统进化生物学等多组学联合的分析方法,对影响大豆产量、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的网络调控系统进行解析,极大增进了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形成内在机制的认识。经过多年的努力,田志喜和团队一起在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验室中获得了新发现:除了两个表现出耐盐碱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外,已经获得了56份耐盐碱种质,表现特别优异的有18份。
2021年秋天,对田志喜来说是个收获的季节。两个大豆新品系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亩产达到520多斤,甚至远超过2020年我国普通耕地大豆的平均亩产(264.8斤)。
“刚来东营的时候,放眼望去盐碱地地表犹如铺上了厚厚的白色精盐,品种淘汰率也很高。五年来,我们无数次的试验淘汰筛选,终于获得了大丰收。今年我们还在新疆、内蒙古等地进行了布点,期待更多的收获。”田志喜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进一步开展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筛选和耐盐碱大豆品种创制等工作,致力于为中国大豆增产作出贡献。
董事长
董事长
董事长